海军编制是海战体系的核心环节,需综合考虑舰种特性、资源分配与战术定位。战舰分为驱逐舰、巡洋舰、航母等类型,驱逐舰机动性强适合侦查与护航,巡洋舰攻防均衡可作为舰队中坚,航母则依赖舰载机提供远程打击能力。制造战舰需优先升级船坞并储备钢材、橡胶等资源,不同舰种消耗的资源比例差异显著,需根据当前资源储备调整建造顺序。海军编制初期建议以驱逐舰为主力快速形成规模优势,中后期逐步增加巡洋舰与航母比例以应对复杂战场需求。
战舰升级与改装是提升战斗力的关键途径。升级可强化基础属性如火力、装甲与航速,改装则提供定向增强选项,例如为驱逐舰加装反潜设备或为巡洋舰提升防空能力。需注意升级资源消耗呈阶梯式增长,建议优先改装性价比高的功能性模块。舰队编成时应保持舰种互补,典型配置为1-2艘航母配合3-4艘巡洋舰及6-8艘驱逐舰,这种结构能兼顾火力投射与区域控制。潜艇作为特殊舰种需单独编队,其隐蔽特性适合执行破交作战。
海军补给系统直接影响持续作战能力。远洋作战需提前规划补给路线,占领港口作为前进基地可有效延长作战半径。运输船队需配备护航舰队,避免遭敌方潜艇伏击。空军协同是海军作战的重要支撑,侦察机提供视野优势,轰炸机可削弱敌方舰队实力。海军与陆军的协同同样关键,登陆作战需确保制海权后实施,两栖部队运输需避开敌方主力舰队活动区域。
战术策略层面需灵活运用三种海战模式:近海突围适合快速获取基础资源,乘胜追击能获得中级装备奖励,远程打击则针对高价值目标但消耗较大。舰队指挥需注重阵型调整,遭遇战时驱逐舰应前出拦截,巡洋舰保持中距离火力输出,航母则需置于后方安全区域。注意保留至少30%舰队作为战略预备队,以应对突发战况。历史经验表明,过度集中舰队易遭毁灭性打击,分散部署配合区域联防更为稳妥。
后期海军发展应注重技术迭代与将领培养。高级舰种如战列舰需消耗稀有资源,建议在资源区控制稳固后建造。将领技能选择优先提升舰队命中率与暴击概率,特定将领拥有专属海军加成技能。定期检修舰队可避免因耐久度下降导致的属性衰减,战后及时撤回受损舰艇至船坞维修。海军建设是长期过程,需与城市发展、科技研发同步规划,单方面侧重海军易导致整体战略失衡。